社会保障体系让育儿更幸福 | 芬兰教养法2
小觉喜欢在“婴儿盒”里爬进爬出
这是芬兰吧的第69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在一个国家生活,哪些外部条件让人更乐于育儿?行走在北欧大地,我把芬兰整个社会为教养下一代提供支持的细节之处,撕开给你看。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
有一天,一份“幸福快递”邮寄到我家,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它。
暖融融的睡袋、加厚的连身衣、帽子手套脚套、各种动物图案的婴儿服、床单、指甲剪、体温计、尿布、避孕套、磨牙圈等等,婴儿用品在客厅里铺得满地都是。(文末附“婴儿盒”视频)
这是我收到芬兰政府机构Kela送来的“婴儿盒”的场景,那时我怀孕7个月。
当时的感觉是,孩子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也不局限于一个家庭,他属于一个国家,国家出资出物帮我养。作为新手妈妈,在我不知道婴儿需要哪些用品时,政府的“婴儿盒”已经为我准备好 。这些安全又舒适的婴儿用品,不仅让我感受到政府对每个家庭生养小孩的支持,同时也为准妈妈节约了时间,能省去出去购物和比较价格的时间。政府找到专业人士,配置出安全又舒适的衣物,也是对女性的关怀,特别是职场女性,我们常说要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芬兰政府用具体行动在践行。最近一项报道说芬兰的母亲们是世界上最快乐的,我立刻想到了“婴儿盒”。
政府还给准妈妈选择权。不想要“婴儿盒”,可以选择获得140欧的生产补贴。我查看Kela的数据,95%初为人母的女性,都会选择礼盒。这么好的福利,竟然已经实施了80年。早在1937年,芬兰政府就向低收入的家庭,发放新生儿大礼盒。在那个年代,政府为减轻弱势群体家庭的经济负担,在新生婴出生前,向他们发放。不过,从1949年起,除监狱服刑犯之外(他们领取140欧元),所有准妈妈都可以领取,不论贫富。到了1977年,不管你是谁,只要你怀孕,都可以在怀孕第5个月之后提出申请,领到大礼盒。从1937到2017,“婴儿盒”走过了整整80年,即使在二战期间,政府也未曾停止配送。
打开一个盒子,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门。看着这份“幸福快递”,我更加期待小觉的诞生。
每个婴儿来到世间,政府按月打给他“成长生活费”,第一胎只有95欧,一直发到他18岁生日那天。第几胎,决定了生活费的高低,第二胎要比第一胎的“成长生活费”高,第三胎比第二胎高,政府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生育。尽管福利政策如此,芬兰近年的出生率也只有1.7左右。
珍惜、呵护、尊重、平等,这就是芬兰这个国家对人、对生命的态度。而我作为母亲,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个婴儿的诞生,是最能检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家庭质量的时刻。婴儿的生死,全依赖于成人的照顾,这个小小的生命体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家庭各意味着什么呢?是宝贵的独立生命体?是国家珍惜的人力资源?还是社会中的一颗螺丝钉?我的孩子尚未来到人间,却已受到呵护,让我感受到芬兰对人的珍惜。
我跟先生开玩笑说:“如果一个人真想检测这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就在那片土地上生个孩吧,看看客观世界如何对待孩子。”
社会的育儿支持网
这样的呵护究竟有多少呢?在芬兰生活久了,很多细节快习以为常了,此时细细数来,竟有种被关爱的感动。
自我怀孕三个月起,就会定期去妇幼保健中心Neuvola检查,一开始是每个月一次,后来则是每两个星期一次。孩子从胚胎到7岁(学前),这7、8年内会有一位固定的护士,负责检查,跟踪孩子健康状况,比如身体发育、认知发展、社交能力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婴儿出生后,Neuvola护士打电话来问候,遇到母乳问题,或其他养小孩的疑惑,都可以打电话去咨询,甚至有一次护士到家里来指导。在小觉一个月大的时候,为了预防他生病,Neuvola给他、我、我先生,甚至来探亲的外婆,免费打流感疫苗,为的是所有人的健康。待小孩上幼儿园后,为了小孩的健康和成长,妇幼保健中心和幼儿园还有着亲密的联络。
在这些福利政策和医疗保障之外,我更能感受到的是整个社会对宝宝、宝妈宝爸的呵护。
我所在的城市,每天9点到14点,推着婴儿车坐公交,是免费的(芬兰有些城市,不设时间,对推着婴儿车的宝爸宝妈全部免费),公交上有专门放婴儿车的地方、以及绳索扣住婴儿车,为了防止晃动,确保宝宝的安全。这样宝妈宝妈们出行方便,鼓励和支持大家多带着婴儿出来活动。所以,经常可以看到芬兰的宝爸宝妈们,聚在一起喝咖啡,而婴儿就睡在旁边。
我在外面逛街,只要是大型的商场,全都有专门的母婴洗手间,尿布台,甚至喂奶。要知道,在芬兰,几乎所有的公厕都是收费的,而母婴洗手间则是免费的。
我甚至还能去看电影,我们这里的电影院每个月会推出“婴儿场”电影(Vauva-Kino)。当然不是给婴儿看,而是给我们这些辛苦带娃的妈妈爸爸们看。座位空间很大,可以放婴儿车,宝宝哭闹一会也不用尴尬,因为你左右一看,都是宝妈宝爸,大家都只会善意的理解。电影院的洗手间,设有尿布台可随时换尿布,微波炉给宝宝喂奶和食物,灯光不会调到最暗,声音也不会太大,大人小孩可随时周围活动,小孩在地毯上爬来爬去,大人可以小声交流,甚至在现场交流育儿经验。
带着婴儿乘火车去其他城市旅游也没有问题,火车上不仅有母婴间,还有一个专门的儿童车间,里面有小型游乐场,让宝宝快乐的度过漫长的旅途,妈妈爸爸们也可乘机休息。
更别提某些小细节了,几乎每个大型入口都有坡型通道,方便婴儿车进进出出;很多公共场合都有母婴卫生间,尿布台、儿童小马桶;还有路人总是会飘来的注视的微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几乎上了年纪的芬兰奶奶,看见我推着婴儿车,总是会微笑地盯着宝宝看,有时还会热情地夸几句,问几句,想想也是心甜。
有时带着宝宝坐在中心教堂的草坪上,我在想,我竟能如此的被温柔相待,内心也是涌起暖流。同时,我也在思考,为什么能够有这样的社会保障支持育儿呢?
这里头一定有文化上的原因,西方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在芬兰,几乎每个十八岁的孩子都会搬离父母,开始独立生活。这时,当然需要社会来提供保障。等到结婚生子,芬兰爷爷奶奶跟咱们中国不一样,几乎不会想着跑过来帮你带小孩,所有这些都是年轻妈妈爸爸独立承担。很显然,社会这时会给予保障。
也正是因为这样对独立自主的强调,男性与女性的地位几乎被赋予平等。实际上,真正属于妈妈的产假大概是五个月左右,之后是育婴假,家庭便可以自行商量是由妈妈在家照顾宝宝,还是爸爸在家照顾宝宝。如果爸爸妈妈都想工作,宝宝十个月左右,便可以将ta送往幼儿园代为照顾。不用担心,一个老师大概只照顾4个小孩,你的宝宝会得到不错的呵护。在芬兰,经常可以看见爸爸照顾着宝宝,推着婴儿车,做着印象中我们觉得应该妈妈做的事。
更重要的原因,我想还是出于对人的尊重。为什么在各种公共场合,如商场、大学、餐馆、电影院、图书馆等都有免费的母婴洗手间?为什么会有给妈妈爸爸们准备的“婴儿场”电影?为什么有各种便利的母婴人性化设计?这些,恐怕是出自于对人本身的尊重和关怀。产后的妈妈,带小孩的妈妈或爸爸,除了父母的身份,他们依然是一个社会人,需要有自己的社交、娱乐和学习的活动空间。而所有这些安排和设计,都能帮助他们继续融入到正常的社会当中,而不是被当做特殊的人群,只能待在家里或小区里。我想起,在我家小觉2个月大的时候,我就有三天带着他分别参加了3场博士答辩,他在教室里睡得很香,需要换尿布的话,我可以带他去母婴洗手间,有尿布台,而我也能参加朋友的毕业答辩。
这就是芬兰这个国家对人、对生命的态度:珍惜、呵护、尊重、平等。围绕这一理念,从国家到社会,再到家庭,形成了一个育儿支持网。
用时间和爱陪伴孩子成长
现在,我做全职妈妈已经10个月了,每天推着婴儿车,带小觉去草坪、去超市、去商场、去大学。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我也在带他接触自然、接触人群、接触社会。孩子有他开放的成长空间,我也在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所以,芬兰提供给宝妈宝爸足够长的假期和一定的补贴来让整个家庭成长和生活。
按芬兰的政策,所有女性在预产期前6-10周,都可以开始休产假,共21周。至于从哪一天开始休,是个人选择,单位或政府无权干涉。妈妈除了带薪休产假外,政府还会按月发“妈妈费”。产假结束后,是父母的育婴假,共32周,夫妻双方可自由分配时间,可以爸爸全休,也可以妈妈全休,或两个人各休一部分,因为推崇母乳喂养的关系,一般家庭都是母亲休育婴假,政府依然按月发“育婴津贴”。
这些假结束时,孩子大约10个月大。此时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在家带娃,头3年,政府依然发“育婴费”;二是回到职场工作,照顾孩子的事由专业的幼儿园接手。
这就是说,女性至少有一年时间做全职妈妈。根据我的个人经验,成为母亲后特别想要呵护自己的孩子,照顾他、陪伴他成长,而这一年时间,满足了女人的母性。不过,在北欧生孩子,是对这个国家、社会、民族的贡献,国家会提供经济补助,付出的时间有一定的经济回报。
我们常说要男女平等,特别是找工作时,希望不以性别区分,同工同酬。在芬兰育儿,让我感受到“工”不仅是去社会上找一份工作,在家育儿也是一份“工”,国家给予育儿津贴,就是对女性付出的肯定。男人在外工作赚钱,女人在家带娃也有经济收入,有利于平等的夫妻关系。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无法替代。男人的任务不是贬抑妻子,而是与她合作。有一点要特别强调:即使他是家里的经济来源,这也是共享的事。他绝不能显得好像自己总在施舍,而别人总在接受一样。在幸福的婚姻中,他挣钱只是家里劳动分工的结果。”
当然,全职妈妈中一定有一部分人群是高学历,这一现象在北欧更为明显,拿芬兰来说,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数量和层次普遍很高。那么,高学历女性做全职妈妈,是否浪费?我的答案是一定不浪费,母亲的素质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不同。高学历更有可能带来的健全人格,才是成人真正影响孩子的地方。我甚至觉得,育儿需要高学历,因为培养一个合格公民是如此艰难,培养一个未来世界的公民是如此艰难,成为一个完成人格的人是如此不易。而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不仅是妈妈的责任,也是整个国家的责任。
最让我欣慰的,还不是自己有时间带娃,而是宝爸也参与带娃。小觉一出生,我先生就休了3周的生产陪护假,在我身体最虚弱、育儿经验不足,甚至连用什么姿势抱起宝宝给他洗屁股都不知道的时候,他可以休假陪在我身边,这无疑是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让我感受到他会跟我一起照顾宝宝、一起分担育儿的辛苦和幸福。有一位芬兰宝妈跟我开玩笑说:“不会喂奶的老爸不是好员工。”哈哈,这样形容芬兰男人,甚至北欧男人,太贴切了。
在孩子2岁内, 宝爸还可以休父亲假,最多5周。
在育儿的道路上,我简直觉得,先生是我的育儿合伙人,注意不是助手哦,因为我觉得“助手”降低了他的角色。我很庆幸,小觉出生后,我与先生的夫妻关系仍是我们这个小家庭的主体,没有被母婴关系取代。因为我俩达成共识,孩子在这个家庭也就住个20年,夫妻却要在一起生活到80、90岁,20年后孩子离开家,我们仍然希望我们的情感深度、沟通方式、共同话题是良好的,只有这样这个家庭才会幸福,别无他法。而我深刻地感受到,女性把全部情感、时间、精力投放在孩子身上,绝对是不可取的。设想一下,20年后,如果夫妻沟通无能,这个家庭怎么会幸福?而母亲对孩子付出的惯性和控制欲,20年后对孩子何尝不是一种负担?
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是一份年度性的基本指标调查,主要衡量教育程度、健康和生存、经济机会及政治赋权这四个领域中的男女平等情况。2016年的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44个国家中,性别差距最小的前4名分别是冰岛、芬兰、挪威和瑞典(中国位列第99名)。正是因为在观念上,北欧人认为男女平等,那就不存在“男人养家,女人养娃”这样的偏颇刻板印象,爸爸自然会照顾孩子、分担家务的意识,也能乐在其中。父母用时间和爱陪伴孩子成长,政府用一定的费用来补偿父母付出的时间。
当政府的福利、社会上各种贴心设施,以及伴侣的陪伴,都呈现在我育儿的日常生活中时,作为全职妈妈,我虽幸苦,却很幸福。
生活就像一个容器,你用什么来填满它?有人用工作填满生活,这种单一取向的价值观,也许有一天会让你成为事业有成的人,走向某一领域金字塔的顶端,也有可能你会被工作拖跨,疲惫不堪;但芬兰人秉持的不是这种价值观,他们用多元的事情来分配自己的时间,给工作一些时间、给家人、孩子一些时间、给自然一些时间、给运动一些时间、给兴趣爱好一些时间、给旅游一些时间等,我想这正是北欧人幸福指数高的原因。
附2016年芬兰“婴儿盒”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13148x80xf&width=500&height=375&auto=0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看【案例】和【视频】
知晓芬兰活法和教育。